专利间接侵权警示!该如何规避?

阅读:119 2025-08-01 17:15:18

在知识产权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下,市场竞争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曾经,价格竞争是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利器”,各企业纷纷通过压低价格来吸引消费者。然而,如今市场竞争的手段已悄然演变为知识产权领域的明争暗斗。

不少企业为求生存,选择模仿其他企业的明星产品。这种看似“省时省力”的做法,实则是在法律边缘疯狂试探,悄然越过了专利权的边界。一旦被专利权人发现,企业就会陷入专利纠纷的泥沼,不仅要面临巨额赔偿,声誉也会受损,未来发展更是充满变数。

专利侵权通常分为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两种形式。直接侵权较为直观,容易判断;而间接侵权则更为隐蔽复杂,常常让企业防不胜防。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下属于间接侵权,又该如何界定呢?

专利间接侵权,是指行为人的行为本身并不直接侵犯他人专利权,但存在故意诱导、怂恿、教唆他人实施专利,从而引发直接侵权行为的情况。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诱导或唆使他人侵犯专利权的故意,客观上为他人直接侵权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专利间接侵权有多种常见情形:

一是销售特定物品,比如故意销售、许诺销售、进口只能用于专利产品的关键部件、专门用于专利产品的模具、专门用于实施专利方法的机器设备或中间体材料。

二是擅自许可,即未经专利权人授权或委托,擅自许可他人实施专利技术。

三是违反许可约定,专利许可合同的被许可方违反合同中“不得转让”的约定,擅自许可第三人实施专利技术。

四是共有人擅自许可,专利权共有人未经其他共有人同意,许可第三人实施专利技术。

五是技术服务侵权,技术服务合同的受托方在为委托方解决特定技术问题时,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利用其专利技术。

对于企业来说,在大量生产产品前,务必弄清楚相关模具、技术等是否受专利保护,并做好类似产品的专利检索工作。虽然专利检索和情报搜集对小型企业而言可能耗时耗力且成本较高,但这是规避侵权风险的关键环节,绝不能因小失大。

相关文章
{{ v.title }}
{{ v.description||(cleanHtml(v.content)).substr(0,100)+'···' }}
你可能感兴趣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商标

{{ v.name }}

{{ v.cls }}类

立即购买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