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五一假期期间,浙江“胖都来”商场的开业引发轩然大波。这家与知名零售品牌“胖东来”仅一字之差的商场,不仅在外观设计上高度模仿,更通过明星祝福视频造势,迅速收割流量。
事件发酵后,相关视频播放量突破3.2亿次,微博话题阅读量超2亿,而胖东来的一纸律师函,让商场火速撤下所有明星宣传物料。
一时间,公众对这种商业模仿行为展开激烈讨论,舆论焦点集中在是否构成侵权、企业维权是否必要等方面。
目前多个抢注“胖东来”商标申请已被驳回,处于无效状态。
但更离谱的是,还有多方申请注册了“胖南来”“胖西来”“胖北来”“胖东莱”“胖冬来”等胖东来近似商标,申请人范围包含酒业、营销、商贸、茶业等公司及多名自然人。
这种“冬南西北全家桶”式的商标抢注,折射出当前商业环境中“傍名牌”现象的泛滥化、套路化趋势。
这给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品牌防护体系的构建刻不容缓,三大关键策略尤为重要。
商标布局前置化:
核心品牌应注册45个全类别商标,形成“商标护城河”。构建“主商标+防御商标”的双重保护机制,有效阻断了后续抢注。
侵权监控数字化:
利用AI监测系统实时追踪网络平台、工商注册数据,建立侵权行为数据库。
响应机制敏捷化:
建立“法务+公关”联合响应团队,确保48小时内完成取证、发函、舆论引导全流程。胖东来此次快速取证并同步曝光维权过程,正是危机公关的典型案例。
从“茶颜观色”抄袭“茶颜悦色”,再到如今的“胖都来”事件,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一个真理:模仿名字易,复制口碑难。
这一现象也反映出当前商标保护领域的深层问题。数据显示,国家知识产权局2024年累计打击恶意商标注册37.2万件,其中“傍名牌”类案件占比仍居高不下,延续了2023年的高比例态势(2023年“傍名牌”类占比高达62%。)专家建议,企业应建立“预防-监测-维权”全链条保护机制,同时推动行业建立商标保护联盟。值得关注的是,新修订的《商标法》已加大对恶意抢注的处罚力度,最高可处违法所得五倍罚款。这预示着,随着法律完善和监管趋严,此类“搭便车”的投机行为将付出更高代价。
来源:快科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