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在企业的运营历程中,商标宛如不可或缺的商业标识,承载着企业的品牌形象与市场声誉。然而,商标注册审查流程耗时颇长,部分商标的审查周期甚至长达 1 年左右。但企业的经营活动往往又急需借助商标来开展,尤其是在市场推广环节,若不使用商标,企业形象可能显得不够规范与专业,进而极大地削弱推广效果。那么,当企业处于商标申请注册期间却又有使用商标的迫切需求时,究竟该如何应对呢 ?
一、商标权利获取的关键前提
唯有核准注册才有商标权:
首先,需明确一个关键要点:唯有通过申请注册且经核准注册的商标,企业才能切实享有相应的商标权利 。在商标未完成注册核准前,企业对其的使用存在诸多限制与风险。
二、市场常见商标注册标志解读
(一)“R” 与 “注” 的含义
在我国市场中,常见两种商标注册标志的使用情形:多数企业会在商标的右上角或右下角标注一个圆圈内包含 “R” 字母的符号,亦或是中文的 “注” 字。圆圈内包含 “R” 字母的符号以及 “注” 字符号,均为我国法律所规定的注册商标标记,这意味着该商标已在国家商标局提交注册申请,并成功通过审查,取得了商标注册证书,成为受法律保护的注册商标 。“R” 是英文 “Register”(即 “注册”)的首字母 。注册商标具备排他性、独占性、唯一性等特性,其所有权归属于注册商标所有人,受法律严格保护 。任何企业或个人,未经注册商标所有权人许可或授权,均不得擅自使用,否则将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
(二)“TM” 标志的误解澄清
此外,还有部分企业会在商标的右上角或右下角标注 “TM” 。在我国,商标法秉持 “申请在先” 原则,基于各类因素,一些缺乏职业操守的商标注册代理机构会向企业宣称:“‘TM’代表的就是注册中的商标,企业一旦拿到《商标受理通知书》,就能够标注‘TM’使用该商标,只不过不能将其标注为注册商标罢了 。”
众多企业由于急切渴望使用商标,这种说法恰好契合了他们想要尽快注册商标的心理,于是,不少企业在刚获取《商标受理通知书》后,便迫不及待地将处于注册过程中的商标广泛应用于企业产品的各类包装、合同,甚至广告宣传之中 。殊不知,这般操作实则暗藏侵权风险,已有诸多企业因此被诉至法院 。一旦法院判定企业构成侵权,企业不仅需承担经济赔偿责任,还可能要承受因各类包装、广告投入所产生的损失 。“TM” 实则是英文 “Trademark” 的缩写 。在我国商标法律体系中,并未对 “TM” 标志的具体意义作出明确规定,也从未提及企业在取得商标受理通知书后,便可在标注 “TM” 的情况下使用申请中的商标 。
三、《商标受理通知书》的本质剖析
通知书仅代表申请接收:
在《商标受理通知书》下方,通常都会印有这样一句话:“注:本通知书仅表明商标局已收到申请人的商标申请,并不表明所申请的商标已获准注册 。” 这实则是在明确提醒企业《商标受理通知书》的本质属性 。因为《商标受理通知书》仅能证明商标局收到了申请人的申请,至于商标审查流程,此时尚未启动 。换言之,即便企业申请注册与知名商标完全相同的商标,同样有可能拿到《商标受理通知书》 。倘若企业在拿到《商标受理通知书》后,便能够标注 “TM” 并使用申请中的商标,那岂不是变相为企业 “合法” 侵犯他人商标权提供了可乘之机 ?由此可见,“注册中商标打上‘TM’就可以使用” 的观点是何等荒谬 。
四、使用申请中商标的风险来源
企业是否能够使用仍处于注册申请阶段的商标呢 ?答案是肯定的,但其中蕴含一定侵犯他人商标权的风险,而这与是否加注 “TM” 并无关联 。
风险主要源自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企业在申请商标之前,未开展全面的商标检索工作,导致存在与申请商标相同或相似的在先商标。若在企业申请注册商标之前,市场上已存在相同或近似商标,最终导致企业商标注册失败,并且还被他人起诉或投诉侵犯商标权,那么企业不仅要对他人的损失予以赔偿,前期在该商标上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将付诸东流 。
其二,即便企业进行了商标检索,然而检索工作存在疏漏,未能全面排查出所有相同或相似商标。比如某些企业在检索时,仅关注了常见类别,忽略了一些关联类别中可能存在的近似商标,导致后续申请受阻并引发侵权纠纷。
其三,尽管企业开展了检索,但是商标局的数据库存在一定的 “窗口期”(即部分商标已申请注册,但尚未及时录入数据库),在此期间,可能有其他企业抢先申请了相同或相似的商标 。当然,企业使用申请注册中的商标,也有可能最终成功获得商标注册,并未引发任何问题 。但企业同样也可能因使用该商标而遭遇风险 。
五、申请注册期间使用商标的应对建议
基于此,建议广大企业在商标申请注册期间,若确实有使用该商标的需求,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其一,开展详尽且细致的商标检索工作,尽可能确保不存在与申请商标相同或相似的在先商标。企业可借助专业的商标检索平台,或委托经验丰富的商标代理机构,进行多维度、全类别的商标检索,不放过任何可能存在风险的角落。
其二,严格把控与该申请中商标相关的各类投入,包括包装设计、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成本 。企业大规模的宣传、推广活动,最佳时机是在正式取得商标注册证书之后,如此一来,能够有效避免企业投入大量资源,却为他人做了 “嫁衣” 的尴尬局面 。在商标注册申请未获批前,企业可进行小规模、局部性的市场测试,控制宣传成本,待商标注册成功后,再全面铺开大规模推广策略 。
来源:商标专利